久久精品人人爽快人人爽爽,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果冻,最新精品国偷自产手机在线,欧美日韩在线播一区二区三区

安全資訊

能源行業多維協同驅動下的網絡安全教育體系創新與實踐

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 王英梅 王連慶 楊林 廖旭

雙碳目標與數字化轉型雙重戰略驅動下,能源行業正加速推進新型電力系統、智慧油田等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隨著5G、工業互聯網與物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能源生產網絡逐步從封閉式工控系統向開放化、智能化方向演進,網絡攻擊面呈指數級擴張。針對技術滲透+社會工程復合型攻擊常態化趨勢,《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明確要求構建覆蓋全員、全流程的網絡安全防御體系。然而,傳統網絡安全教育普遍存在供需錯位”“學用脫節”“能力斷層等結構性矛盾,難以適配能源行業多業務域協同、跨系統聯動的安全防護需求。

基于能源行業數字化轉型實踐,本研究以中國海洋石油集團(以下簡稱中國海油)為樣本,提出多維協同驅動的網絡安全教育體系創新框架。通過構建“DO-SEC-Professional”安全意識提升模型,建立六大協同推進機制,推動安全意識教育從單向知識灌輸場景化能力孵化的范式轉換。研究成果不僅為能源行業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更通過教育生態與生產網絡的深度耦合,形成立體化的安全防護體系,為國家能源安全保障與數字化轉型戰略落地提供實踐參考。

 

一、安全意識是構筑國家網絡安全基座的關鍵要素

在數字經濟與網絡安全深度交融的復雜態勢下,增強全民網絡安全意識已成為筑牢數字安全防線的核心突破口。當前,網絡威脅已突破傳統技術攻防層面,呈現出隱蔽性、交互性與社會工程化的復合特征,僅憑技術防御難以應對持續演變的攻擊模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確立的共同治理原則,網絡安全本質上是一場全民參與的持久戰。

一是抵御動態威脅需要提升嗅覺網絡攻擊手段已從單一技術漏洞利用轉向社會工程學+技術滲透的混合模式,釣魚郵件、仿冒App等攻擊往往利用人性弱點突破防線。根據Verizon《數據泄露調查報告》、IBM《數據泄露成本報告》等研究,80%以上的網絡安全事件源于操作者安全意識薄弱,這要求每個網絡參與者必須培養識別新型欺詐手段的數字警覺,包括辨別虛假域名、警惕異常外部郵件、提防不明鏈接等。

二是面對開放環境需要意識筑基。隨著5G、工業互聯網等技術打破傳統網絡邊界,零信任安全架構的有效實施不僅需要技術創新支撐,更依賴用戶對最小權限原則的深刻認知。從企業員工在跨域協作中的數據分級保護意識,到開發者對開源組件漏洞的主動規避意識,這些認知層面的安全素養直接決定著系統的整體防護水平。

三是構建全民防線需要認知覺醒。近期頻發的人工智能換臉詐騙、智能家居數據泄露等事件表明,網絡安全風險已滲透至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只有通過持續性的網絡安全教育,才能讓公眾真正理解網絡行為即安全實踐的內涵,即從強密碼設置習慣的養成,到公共Wi-Fi使用場景的風險防范,都是構筑國家網絡安全防線的基礎環節。

 

二、積極推進網絡安全意識提升工作,構建安全意識提升模型

作為中國最大的海上油氣生產運營商,中國海油主要業務板塊包括油氣勘探開發、專業技術服務、煉化與銷售、天然氣及發電、金融服務等,并布局拓展海上風電等新能源業務。在數字化轉型戰略推進過程中,集團高層明確提出增強網絡安全意識,筑牢公司網絡安全屏障,確保網絡系統運營依法合規的工作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國海油將網絡安全意識培育納入數字化轉型核心戰略,按照需求驅動、系統規劃、創新引領、實踐導向、國際視野、分步實施六大原則,通過構建網絡安全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升數據安全保障能力,夯實數字化安全基礎,為維護國家能源安全提供堅實支撐。

針對能源行業特性,中國海油提出“DOSEC-Professional”安全意識提升模型,以業務耦合、迭代演進、生態協同為核心理念,形成網絡安全人才培育新范式。該模型包含三大支撐體系:一是構建從業務場景-安全需求-教學案例的三級轉化模型,將油氣行業特有的生產流程轉化為安全能力培養的需求,再轉換為實際的教學案例,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破解傳統培訓重理論輕實踐困境。二是構建學(知識輸入)-練(技能強化)-戰(場景實踐)-評(能力認證)-用(崗位應用)的完整能力循環,實現網絡安全人才的持續進階與能力固化。建立工具即教材、工單即案例、工位即課堂的新型知識轉化路徑。三是教學與工作生態協同,形成戰略驅動-業務融合-技術支撐的立體化培養框架,通過組織保障、資源投入、制度配套形成集團層面的有力支撐,全面提升網絡安全人才發展路徑的貫通性。

基于“DO-SEC-Professional”安全意識提升模型構建的三大支撐體系,中國海油圍繞能源行業數字化轉型安全需求,通過系統性整合業務場景、技術要素與組織資源,創新形成六大協同推進機制。該機制群以三全課程體系為能力建設載體,以開放學習模式為成長路徑,以學練支撐平臺為實踐基座,以混合師資隊伍為智力引擎,以多元認證機制為質量標尺,以通達成長路徑為發展保障。通過六大維度的深度耦合與動態調適,將理論模型轉化為可操作、可驗證的落地實踐。各機制既獨立承擔特定功能模塊,又通過知識流、數據流與業務流的跨域協同,形成從戰略規劃到崗位落地的完整價值鏈條,有效破解傳統網絡安全教育中供需錯位”“學用脫節”“能力斷層等結構性矛盾,為能源行業構建了網絡安全人才培育的閉環生態系統。

(一)三全課程體系

三全課程體系(Drivers Curriculum)以全員協同、全流程貫通、全場景覆蓋為核心,深度融合能源行業業務需求與網絡安全能力標準,構建覆蓋員工職業全生命周期、貫穿業務全鏈條的課程生態。通過分層分類的課程設計,實現從安全意識普及到專家級能力建設的階梯化培養目標,為企業網絡安全人才儲備提供系統性支撐。

全員協同機制聚焦不同崗位的能力進階需求,設計意識-技能-知識-實踐四層培養方案。其中意識普及層圍繞網絡安全法規與典型業務風險場景,開發標準化課程,通過動畫案例、互動測試等輕量化形式,實現全員年度培訓覆蓋率100%。技能訓練層針對性設計紅藍對抗、應急推演等實戰化課程,參訓人員在模擬攻防中提升協同作戰能力。知識提升層針對油氣勘探、煉化生產等業務板塊定制專項課程庫,結合崗位職責細化多項能力指標,提升安全運營保障能力。實踐強化層將培訓成果直接應用于工控系統防護等實際場景,實現從技術中來,到崗位中去

全流程貫通機制圍繞網絡安全生命周期管理,覆蓋風險發現、威脅分析、應急響應、安全修復等安全運營全流程,形成從風險預警到防御加固的閉環管理體系。深度挖掘工控協議特征與攻防對抗規律,集成IPDRR模型、ATT&CK框架等行業方法論,提升員工從風險預警到主動防御的全流程協同能力。對安全端到端能力的培養,不僅縮短了從威脅發現到系統加固的防御周期,更通過攻防對抗數據的持續反哺,為中國海油集團網絡安全戰略的動態調優提供直接支撐。

全場景覆蓋機制聚焦油氣業務全鏈條,覆蓋勘探開發、煉化銷售、倉儲運輸等六大業務域,形成豐富的場景化教學單元。例如,在油田生產場景中,構建井場物聯網設備滲透測試、數據防篡改等實訓項目,提升技術人員攻防對抗能力。在煉化調度場景,聚焦控制器劫持、參數篡改等15類攻防劇本,增強關鍵系統防護有效性。

(二)開放學習模式

開放學習模式(Open Learning)通過線上和線下教學、師帶徒、交流研討與實戰提升等路徑的有機協同,形成覆蓋知識獲取、技能深化與能力轉化的立體化培養體系。該模式突破傳統培訓的單一性局限,結合能源行業業務特點與網絡安全人才成長規律,創新性構建兼具靈活性與系統性的學習生態。

線上教學作為基礎能力培養的核心載體,依托網絡靶場平臺,累計開發300余門模塊化課程,涵蓋滲透測試、安全運維等六大主題領域。通過微課學習+虛擬實驗的混合設計,支持員工利用通勤、值班間隙等碎片化時間完成85%的基礎知識學習,實現即學即練、學用貫通的高效吸收。

線下教學聚焦高階能力構建,圍繞威脅狩獵、應急響應等專業模塊,采用理論精講+實戰演練的培養方案,每季度開展32課時的集中培訓。通過仿真系統復現油氣生產場景,參訓人員需在固定時間內完成從攻擊識別到系統恢復的全流程演練,顯著提升實戰處置能力。

師帶徒機制采用“1名導師+N名學員的定向培養模式,實現經驗傳承與個性化發展。導師團隊由集團內高級安全專家組成,依據學員崗位特性定制12周進階計劃,涵蓋工單處理、攻防復盤等實戰環節。

交流研討體系以知識共享與創新孵化為目標,每月組織跨部門技術沙龍與技能競賽,通過構建云端知識庫,累計沉淀了千余份典型事件分析報告與應急處置手冊,形成可復用的經驗資產。

實戰提升環節構建了階梯化的人才篩選機制,演練內容深度關聯油氣業務場景,構建分布式控制系統DCS、數據采集與監控系統SCADA、遠程終端控制單元RTU等模擬環境,網絡安全團隊需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各項攻防任務。

(三)學練支撐平臺

學練支撐平臺(Support Platform)構建專業的網絡靶場平臺,以場景驅動、訓戰一體為核心設計理念,通過培訓課程、實訓工具與測評體系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員工的實戰能力。該平臺基于油氣業務網絡安全場景,集成6大類311門課程資源,通過結構化編排形成覆蓋工業控制系統防護、輸油管線通信協議保護等核心領域的能力培養矩陣。通過知識輸入-技能演練-實戰檢驗的遞進式設計,員工可在仿真環境中完成從理論認知到復雜攻防對抗的能力躍遷。

通過靶場沙盒+生產網絡的虛實結合模式,實現理論知識與實戰需求的無縫銜接。員工在仿真環境中可自主調用400余款安全工具,完成從漏洞挖掘到防御策略部署的端到端訓練,覆蓋滲透測試、日志分析、威脅狩獵等全技術棧,支持在仿真工控環境中開展攻防演練。

平臺獨創學測聯動機制,將場景化測試題與油氣生產網絡的實時攻防數據結合,動態生成36類對抗劇本,參訓人員需完成攻擊鏈重構與防御體系優化雙重任務。通過數據、工具、場景的有機聯動,該平臺實現培訓成果的持續反哺優化,為油氣行業構建了技術賦能業務、安全驅動生產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底座。

(四)混合師資隊伍

混合師資隊伍(Educational Instructors)以多元協同、動態互補為核心策略,整合內部實踐專家、外部技術精英與學術領域權威三類資源,形成覆蓋知識傳遞、技能深化與創新引領全環節的立體化教學網絡,有效突破傳統網絡安全教育中實戰性不足前瞻性滯后的雙重困境。

內部講師團隊由具有8年以上油氣行業安全實戰經驗的專家構成,深度參與課程開發與現網案例轉化。聚焦油田RTU設備防護、DCS系統加固等業務需求,創新采用工單伴隨教學模式,在真實生產環境中開展現場教學,將實戰案例轉化為教學資源,使理論知識與實戰結合得更加緊密。

外部技術精英主要來自頭部網絡安全企業和專業攻防團隊,為集團注入前沿攻防技術與行業最佳實踐。其核心價值在于打破組織知識邊界,引入零信任、云原生、安全大模型等新型防御理念,深度探索新型安全技術在工業場景的應用。通過與專業機構共建工控安全聯合實驗室,將能源、制造等跨行業攻防經驗轉化為定制化課程,持續更新勒索軟件演化、供應鏈攻擊等新興威脅的應對策略。

(五)多元認證機制

多元認證機制(Certification System)以能力適配、生態共建為導向,通過企業內部崗位認證與外部行業認證的協同設計,形成貫穿人才培養、評價與應用的閉環價值鏈路。該機制深度結合能源行業業務特性,建立從基礎技能到專家能力的階梯化認證框架,憑借該框架為人才能力驗證與職業發展提供標準化依據。

內部崗位認證聚焦業務場景實戰需求,聯合專業機構開發符合行業特性的認證標準,涵蓋多維度能力指標。認證過程采用理論考試+實操測評的復合評估模式,參評人員除安全技術測試外,還需參加模擬滲透、安全策略優化等系列任務,確保認證結果與實際崗位能力高度匹配。通過認證的員工在復雜安全事件處置中的決策效率顯著提高,成為企業網絡安全防御體系的中堅力量。

外部行業認證對接人社部、工信部等部門,推動企業人才能力與外部評價基準接軌。員工可獲取專業資質,實現企業需求、行業標準與個人能力的有機統一。認證結果不僅作為崗位晉升的核心依據,更成為企業與供應鏈合作伙伴建立信任的技術背書。

(六)通達成長路徑

通達成長路徑(Professional Growth Path)以技術縱深發展與管理全局統籌為驅動,通過清晰的能力階梯與動態崗位適配機制,為網絡安全人才提供從基礎運維到戰略決策的全周期成長路徑。將技術能力提升、管理視野拓展與業務場景實踐深度融合,形成崗位賦能、能力認證、職級躍遷的閉環發展生態。

技術序列通道聚焦工控安全、數據安全等垂直領域能力深耕,設置從網絡安全運維工程師至首席安全專家的九級職級體系。初級工程師需掌握安全設備基線配置、通信協議解析等基礎技能,通過測評后可晉升至中級崗位。高級技術崗位要求主導工控系統滲透測試方案設計、大規模安全策略優化等復雜任務,并需通過國家級資格認證。

管理序列側重安全戰略規劃與跨部門協同能力培養,構建從安全主管到網絡安全總監的晉升鏈路。管理人員需統籌多部門資源,完成從威脅情報分析到防御體系升級的全流程決策。晉升至高級管理崗位需主導ISO27001合規體系建設、供應鏈安全風險評估等戰略性項目,并推動防護策略與生產業務流程的深度整合。

雙通道通過崗位輪換機制實現動態互通,技術骨干可基于業務需求轉型為安全管理崗位,安全管理崗位人員也可轉回技術崗位。這種雙向驅動的職業發展模式,不僅突破網絡安全人才職業天花板困境,更為能源行業構建了可持續的網絡安全人才生態。

 

三、結

面對數字化時代復雜多變的安全挑戰,唯有將安全認知內化為行為自覺,才能形成抵御風險的長效防線。中國海油通過構建覆蓋業務全流程、貫穿員工全周期的網絡安全教育體系,探索出一條能源行業安全意識培養的實踐路徑,其場景驅動、生態協同的理念為行業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未來,隨著技術迭代與威脅升級,持續深化網絡安全意識教育、推動網絡安全素養與業務發展深度融合,乃是筑牢數字安全屏障的關鍵所在。

(本文刊登于《中國信息安全》雜志2025年第4期)

 

服務熱線

138-6598-3726

產品和特性

價格和優惠

安徽靈狐網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