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要如何做好敏感數據管理?
隨著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企業在各種業務活動中產生了大量數據,包括個人身份信息、交易信息等。而數據價值也越來越凸顯,在商業策略的制定過程中,數據起到了重要的決策支撐作用。
企業在獲得了大量的個人數據之后,他們會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來處理、分析數據,并且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然后根據這些信息來促進業務的發展。價值的背后潛藏著巨大風險,大量敏感數據被販賣、竊取和無授權濫用,這一問題已經嚴重危害到個人隱私、企業發展甚至國家安全。
為了保證企業、組織和國家機關數據安全性,應該對數據進行有效分類,避免一刀切的控制方式,而應采用更加精細的管理措施,使數據資產在共享使用和安全使用之間獲得平衡。其一,就是企業要對敏感數據進行管理。
敏感數據,或者叫做敏感信息就是一類特殊的數據類型,需要采用特殊的手段進行管理,包括個人隱私數據,如姓名、身份證號碼、住址、電話、銀行號、郵箱、密碼、醫療信息、教育背景等;也包括企業或社會機構不適合公布的數據,如企業的經營情況,企業的網絡結構、IP地址列表等。敏感數據一旦泄漏,就可能會給社會或個人帶來嚴重危害。
那么,企業要如何進行敏感數據管理呢?
一是,將敏感數據進行分類,如,可以將數據劃分為四個大類,按照敏感性程度由高到低,分別是:受限(Restricted)、高度機密(Highly Confidential)、機密(Confidential)、公開(Public)。
對于會接觸到敏感數據的人群,也要進行明確的分組,例如分成:數據所有者/受托人(Data Owners/Trustees),數據保管人(Data Custodians),以及數據用戶(Data Users)。不同組人群接觸到的分類數據也不同。
二是,制定敏感性分類管理策略,例如,制定數據所有者指南、組織級指南和企業級指南來實施數據管理(Data Stewardship),一旦實施分類準則出現沖突或者難以界定的情況時,將按所遵從指南的等級高低進行評判。
三是,利用規則、相關算法、關鍵字、人工、智能識別等方法,對多源頭(如已淘汰的、動態運行的、使用中的和在線系統和設備)的數據信息進行發現、識別(如借助數據識別和存儲的數據全景圖來實現)、并對數據信息基于業務場景進行分類和標記,從而最終完成數據的分類認證標記工作,形成有效載荷或者源信息、元數據、應用或文檔來用于實施輸入控制。
四是,對敏感數據進行脫敏、加密。利用DES、3DES、AES、數字簽名、數據庫加密等技術對敏感數據進行加密管理,以及利用泛化、抑制、擾亂和有損四種方法、隱私計算等技術對敏感數據進行脫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