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人人爽快人人爽爽,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果冻,最新精品国偷自产手机在线,欧美日韩在线播一区二区三区

安全資訊

淮北市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要點強化網絡信息安全防護

2018年是推動全市政務服務網升級、深化平臺應用和推進數據共享的攻堅之年。我市“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圍繞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全面建成淮北市政務服務“一張網”,積極推動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努力實現辦事“只進一扇門”,深入推進“群眾辦事不求人”改革,讓政府服務更聰明,讓企業和群眾辦事少跑腿、更便捷、更有效率,持續創優“四最”營商環境,為我市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綠金淮北建設和促進轉型崛起提供更強支撐。

 

一、推動“一張網”升級融合,建成覆蓋市縣鄉村的“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

1. 打造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升級版。加強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實現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全覆蓋,政務服務事項全覆蓋,全面建成向上聯通省級平臺、向下覆蓋縣鄉村的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平臺。推動平臺深度對接,持續推進政務服務網迭代升級、完善功能,優化、提升標準統一的淮北政務服務門戶和APP。各類政務服務事項全部納入運行,凡是能實現網上辦理的事項,不得要求必須到現場辦理,2018年6月底前網上可辦事項達到90%,年內實現互聯網與政務服務深度融合,信息共享和電子證照應用深入推進,政務服務事項做到“應上盡上、全程在線”。建立網上審批負面清單制度,清單以外的事項“零跑腿”。

2.完善政務服務管理平臺。完善全市統一的政務服務事項管理系統功能,規范目錄清單、實施清單、“3+2”清單管理,實現權責清單、公共服務清單與政務服務事項目錄清單關聯,將市、縣、鄉、村四級政務服務事項納入統一管理。完善市政務服務運行管理系統功能,提升在線受理、辦理、反饋以及并聯審批、協同辦理、物流快遞、在線支付等應用水平,推進跨部門、跨層級協同辦理。加快各部門自建業務系統改造,完成與市政務服務管理平臺對接,辦件全流程信息實時交換。完善市電子監察系統,匯集形成全市政務服務監察信息庫,加強政務服務數據的監察、展示、分析、利用。

3.建設電子證照管理系統。完成各級各部門電子證照目錄梳理,匯總形成全市電子證照目錄,建成市級電子證照管理系統,并同省級系統實現互聯互通。制定《淮北市電子證照管理辦法》和相關標準規范。推進各部門業務辦理系統與電子證照管理系統的對接聯通,逐步做到電子證照與紙質證照同步簽發。推進各級各部門存量證照信息電子制證和入庫,逐步實現跨縣區、跨部門證照調用、驗證。

4.升級完善技術支撐體系。開展線下認證,持續推進與各級各部門業務系統的認證對接。利用統一的公共支付平臺,擴大繳費范圍,力爭實現各類費用繳納全覆蓋,加快推進各級各部門接入公共支付平臺,實現線上線下一站式繳費。推行申請材料和辦理結果快遞送達服務,完成物流管理系統與第三方快遞物流平臺無縫對接,實時交換快遞服務申請數據和物流狀態信息。

5. 優化政務服務網門戶功能。科學設置服務分類,合理展現、突出特色,優化搜索功能,實現“搜索即服務”,完善注冊、登錄、咨詢、預約、查詢、申報、支付等功能,做到直觀簡便易用好用,提升用戶體驗,充實咨詢問答知識庫,推進全天候智能客服服務,確保群眾能夠“找得到、問得清、辦得好”。進一步暢通群眾辦事訴求渠道,推動12345熱線與政務服務網、政務服務管理平臺集成,逐步整合各級各部門政民互動資源,推進政務服務訴求分析智能化,強化網上辦事輔導,減少群眾跑腿。

6. 推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充分發揮政務服務中心基礎作用,加快功能升級,與網上政務服務平臺融合發展,整合服務資源,做到服務標準統一、功能互補,實現線上線下一套系統無縫銜接、合一通辦。推動政務服務事項和審批辦理職權全部進駐、授權到位,深化行政許可權相對集中改革,有序推行審監分離改革,建立以窗口為主導的運行新機制,實行集中辦理、一站式辦結。梳理論證進駐事項,分批推出“一次辦結”事項清單,實現窗口辦事“最多跑一次,多次是例外”。加強鄉鎮(街道)為民服務中心規范化建設,整合優化公共服務和行政審批職責,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綜合服務平臺。完善鄉村便民服務體系,在村莊建立網上服務站點,推行線上代辦服務,健全自助服務功能,打通網上政務服務“最后一公里”。

 

二、加快網上政務服務平臺應用,提升網上服務供給水平。

7.完成政務服務事項清單標準化建設。推進市級其他依申請類權力事項目錄清單和縣鄉村公共服務事項目錄清單編制公布工作,壓茬編制對應的實施清單。所有渠道公布的辦事指南與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同源發布、同步更新,做到同一層級的相同事項,在不同地區間辦事指南標準相對統一。

8.建立清單動態管理機制。按照“誰編制、誰維護”原則,建立清單動態管理機制,根據法律、法規、規章的頒布、修訂、廢止和部門職能變化以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動態調整完善市級政府權責清單、兩個新型服務清單、政務服務事項目錄清單和實施清單。加大對縣區指導力度,同步推進縣區、鄉鎮清單的動態調整,確保清單依法合規、及時有效。

9. 準確公開辦事服務信息。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準確清晰全面的辦事指引,進一步完善細化辦事指南,詳細列明依據條件、流程時限、收費標準、注意事項、聯系方式等,明確需提交材料的名稱、依據、格式、份數、簽名簽章等要求,并提供規范表格、填寫說明和示范文本。除辦事指南明確的條件外,不得自行增加辦事要求。

10. 不斷拓展網上可辦事項。推進權力事項集中進駐、服務事項集中提供,各級政務服務事項全部通過平臺統一受理、統一辦理、統一反饋,做到一網通辦、全程留痕。凡與企業生產經營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政務服務事項,都要推行網上申請、網上受理、網上辦理、網上反饋,加快實現“應上盡上、全程在線”。推進群眾關注的教育、衛生、住房、交通等領域的熱門服務、便民服務,整合匯聚到政務服務網,實現網上查詢、網上辦理。要把網上政務平臺作為打造陽光政務、實施服務創新和開展惠民行動的重要抓手,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教育和引導廣大服務對象注冊和使用政務服務網。

 

三、簡化優化服務流程,實現政務服務便利化。

11. 優化網上辦理流程。深化網上辦理深度,重點推動業務量大、群眾辦事頻密、來回跑次數多的服務事項的流程再造,推進辦事材料目錄化、標準化、電子化、共享化,進一步壓縮辦理期限,不斷提高辦事效率,讓企業和群眾在最短時間內辦成事、辦好事。充分利用企業云平臺、第三方支付平臺、物流公司等,開展預約查詢、證照寄送、在線支付等服務,提供多樣化、創新性的便民服務。

12. 深入開展減證便民行動。清理群眾和企業辦事的各類證明,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一律取消,能通過個人現有有效證照予以證明的一律取消,能采取申請人書面承諾方式解決的一律取消。推行電子證照、電子文件歸檔應用,能通過網絡共享復用的材料、不得要求企業和群眾重復提交,能通過網絡核驗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單位重復提供。

13. 提供集成服務。以群眾辦“一件事”為標準,梳理關聯政務服務業務流程和邏輯,推行基于場景式的辦事專題服務。統一標準、建設網上“中介超市”,梳理公布中介服務事項、服務機構、政策法規等,明確進駐規則、服務指南、選取規則、咨詢投訴渠道和方式。

14.推進聯合辦理和跨地區辦理。探索在實體政務服務大廳和基層服務網點分類設立綜合窗口,圍繞涉及多個部門的事項,建立跨部門、跨層級聯合辦理機制,構建網上并聯審批系統,推行并聯審批、多規合一、多圖聯審、聯合踏勘等,實現“綜合受理、統一出件”。建立跨區域業務辦理機制,圍繞身份證異地辦理、醫保異地接續等方面,推動跨地區遠程辦理。

15.開展智慧+”政務服務。借助智能語音技術,提供實時溝通、平等交互、流程可視的全程互動式政務服務。利用生物特征認證、圖像識別等技術,提高實名認證、網上申報等便捷性,提升審批服務效率。大力推行“智慧審批”,拓展智慧審批部門和事項的范圍,綜合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由電腦審批代替人工審批,實行審批自動受理、智能審查、自動出具結果,提供“秒辦”“秒批”服務。

 

四、推進數據共享應用,提高服務效率和決策水平。

16. 推進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完成政務信息系統審計,持續清理“僵尸”系統,各級各部門要將分散獨立的政務信息系統整合為一個互聯互通、業務協同、信息共享的“大系統”,原則上按照“先整合、后接入”方式,與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對接,完成全市重點單位政務信息資源數據掛接,著力打通各級部門自建業務系統,打破“數據壁壘”、攻克“信息孤島”。

17.構建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體系。編制、匯總形成全市政務信息資源目錄。建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加快人口、法人、地理空間、電子證照等基礎數據庫建設。建立健全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制度,制定共享管理實施細則,完善相關數據標準,加強電子印章、電子簽名、電子文書應用等制度設計。推進政務服務事項、辦件、投資項目、社會信用等業務信息共享應用,逐步擴大信息共享范圍。

18. 加強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組織對網上政務服務平臺產生、交換、沉淀的基礎數據、辦事過程數據、服務行為數據等開展融合分析研究、深度挖掘利用,結合明察暗訪、服務評價、第三方評估、媒體監督等方式,及時了解和預判公眾辦事需求,探索個性化精準推送服務,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提升政務服務供給質量和水平,為領導決策提供準確參考。

 

五、夯實基礎設施和制度支撐,保障平臺安全穩定運行。

19. 完善基礎保障設施。擴容市級政務云平臺,滿足網上政務服務平臺部署需求。建設市電子政務災備中心,加強數據恢復保護和容災備份服務。升級改造市級政務外網城域網、縣級政務外網城域網和市到縣政務外網骨干網,完成縣以下鄉鎮(街道)、村(社區)政務外網接入。

20.推進配套制度建設。建立政務信息化項目立項、審批、建設、驗收源頭管控機制,避免重復建設。貫徹實施《安徽省互聯網政務服務辦法》《安徽政務服務網運行管理辦法》,完善電子證照、電子簽章等配套辦法,保障網上政務服務有序開展。制訂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安全管理制度、保密審查制度和應急預案,確保安全責任落實到位。及時總結推廣實踐中的好做法,形成制度性成果,提升制度化水平。

21. 強化網絡信息安全防護。加強信息安全建設,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預警處置機制。加強對電子證照、統一身份認證、網上支付、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等重要系統和關鍵環節的安全監控,提升信息安全支撐保障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按照信息安全等級保護三級、國家保密和密碼管理以及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的有關要求,規劃設計總體安全方案。

 

六、強化和完善工作體制機制,確保任務要求落細落實。

22. 加強組織領導。繼續堅持“一把手”負責制,進一步強化市政府辦公室牽頭抓總、市大數據資源局(市信息中心)主管建設、市編辦牽頭事項梳理、市政務服務中心負責運行、市直各單位和各縣區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細化目標任務、責任分工和時限要求,建立健全全過程、高效率、可核實的落實機制,形成完整閉合的責任鏈條。各縣區政府辦公室承擔牽頭抓總責任,完善工作機制和協調機制,各級政務服務管理機構強化政務服務網的推廣應用和運行監管,組織開展電子監察和績效考核。按照目標任務和時限要求,實行一天一調度、一周一會商、一月一通報,強化協調調度,確保工作進度。加大財政支持,為工作順利開展提供經費保障。

23. 加強督查考核。將“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列入重點督查事項,組織開展集中督查,加大對薄弱地區、部門工作督促指導力度,推動全市工作水平整體提升。進一步完善政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加大考核權重,切實發揮好指揮棒作用。強化正向激勵和監督問責,鼓勵基層改革創新、探索實踐,運用“一張網”推動簡政放權、職能轉變、流程再造和服務創新,推進“群眾辦事不求人”改革,對綜合評價高、實際效果好的,進行宣傳推廣復制,按照有關規定予以表彰獎勵,對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的依法依規進行問責。

24.加強隊伍建設。理順網上政務服務平臺運行監管職能,強化平臺運行技術保障。把“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納入干部教育培訓內容體系,制定并實施培訓計劃,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互聯網思維。針對政務服務工作人員,分級組織開展業務培訓和研討交流,著力打造一支專業化人才隊伍。

25. 加強宣傳推廣。依托安徽政務服務網-淮北分廳、實體政務大廳窗口、12345服務熱線等渠道,建立企業和群眾咨詢、感知、投訴、評價的收集機制,健全統一歸集、分辦交辦、及時改進、評價反饋的用戶需求辦理機制,發揮媒體監督、專家評議、第三方評估等作用,匯聚眾智改進服務。各級各部門都要把“互聯網+政務服務”作為宣傳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積極開展多樣化宣傳和多元化推介,廣泛提高社會認知度和參與度,共同營造“互聯網+政務服務”的良好氛圍。

 

附件:2018年淮北市“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任務清單

 

附件

2018年淮北市“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任務清單

序號

工作任務及時限要求

牽頭單位

責任單位

1

一、推動全省“一張網”升級融合

(一)打造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升級版

加強市級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建設

2018年6月25日前,市級平臺實現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全覆蓋,政務服務事項全覆蓋。

平臺建設組

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

2

優化全市標準統一政務服務門戶,打造安徽政務服務一個APP

2018年6月25日前,優化提升全市統一的政務服務門戶,加強政務服務APP建設,開通完善事項發布、表單預填、辦事預約、咨詢投訴、查詢評價、網上支付等功能,與各地各部門自建移動應用對接,打造標準統一的APP,并拓展服務內容,適宜在手機上辦的業務全部梳理上線。

平臺建設組

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

3

政務服務事項全部納入平臺運行

2018年6月20日前,網上可辦事項達到90%。

綜合協調組

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

4

2018年12月20日前,政務服務事項“應上盡上、全程在線”。

綜合協調組

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

5

建立網上審批負面清單制度

2018年12月20日前,建立網上審批負面清單制度,清單以外的事項辦事“零跑腿”。

綜合協調組

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

6

(二)完善政務服務管理平臺

完善全市統一的政務服務事項管理系統功能

2018年6月20日前,規范目錄清單、實施清單、“3+2”清單管理,實現權責清單、公共服務清單與政務服務事項目錄清單關聯,將市、縣、鄉、村四級政務服務事項納入統一管理。

平臺建設組

市編辦、市政務服務中心、市大數據資源局

7

完善市級政務服務運行管理系統功能

2018年6月20日前,與省平臺對接,推進跨部門、跨層級協同辦理。

平臺建設組

市大數據資源局

8

加快自建業務系統對接和辦件信息交換

2018年6月20日前,各部門自建業務系統與市平臺互聯互通,辦件全流程信息實時交換。

平臺建設組

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市大數據資源局

9

完善電子監察系統建設,加強政務服務數據的監察、展示、分析、利用

2018年6月30日前,完善市電子監察系統,匯集形成全市政務服務監察信息庫,并與省平臺實時交換。

平臺建設組

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市大數據資源局

10

(三)建設電子證照管理系統

建成全市電子證照管理系統

2018年6月20日前,建成市電子證照管理系統,并與省平臺互聯互通。

平臺建設組

市大數據資源局

11

梳理電子證照目錄

2018年6月10日前,各單位報送本級電子證照目錄。

平臺建設組

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

12

2018年6月20日前,匯總形成全市電子證照目錄,并報送省平臺。

平臺建設組

市大數據資源局

13

制定電子證照相關辦法和規范

2018年6月20日前,印發《淮北市電子證照管理辦法》和相關標準規范。

平臺建設組

市大數據資源局

14

對接電子證照管理系統

2018年6月20日前,各單位業務辦理系統與市電子證照管理系統對接聯通,新增電子證照與紙質證照同步簽發。

平臺建設組

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市大數據資源局

15

存量證照入庫

2018年12月20日前,持續推進存量證照信息電子制證和入庫,逐步實現跨地區、跨部門證照調用、驗證。

平臺建設組

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市大數據資源局

16

(四)升級完善技術支撐體系

優化統一身份認證

2018年6月30日前,完成統一認證線下窗口試點。

平臺建設組

市政務服務中心、各縣區政府

18

持續推進各部門業務系統和統一身份認證系統的對接。

平臺建設組

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市大數據資源局

19

全面推行快遞送達服務

2018年6月20日前,完成物流配套管理系統與第三方快遞物流平臺無縫對接。

平臺建設組

市郵政管理局、市大數據資源局

20

升級統一公共支付平臺

2018年6月20日前,完善統一公共支付平臺功能,擴大繳費范圍。

綜合協調組

市財政局、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

21

2018年9月20日前,各縣區、各部門接入公共支付平臺,實現線上線下一站式繳費。

綜合協調組

市財政局、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

22

(五)優化政務服務網門戶功能

優化門戶功能和網上互動渠道

2018年6月20日前,科學合理設置服務分類,完善平臺搜索、咨詢、查詢等功能。

平臺建設組

市大數據資源局

23

優化智能客服服務

2018年6月20日前,充實咨詢問答知識庫,優化全天候智能客服服務。

平臺建設組

市政務服務中心、市大數據資源局

24

整合政民互動途徑

 

2018年12月21日前,逐步整合各部門政民互動途徑。

 

平臺建設組

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市大數據資源局

25

推動“12345”熱線集成應用

2018年6月20日前,推動“12345”政務服務熱線與政務服務門戶和管理平臺集成。

平臺建設組

市政府辦、各縣區政府

26

(六)推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充分發揮政務服務中心基礎作用

2018年12月21日前,建立健全各級政務(為民)服務中心、網上服務代理站點,整合服務資源。

綜合協調組

市政務服務中心、各縣區政府

27

加快實體大廳功能升級

2018年8月21日前,完成大廳智能化升級改造,與網上政務服務平臺融合,線上線下無縫銜接、合一通辦。

綜合協調組

市政務服務中心、各縣區政府

28

推進集中辦理、一站式辦結

推進政務服務事項和審批辦理職權全部進駐、授權到位,深化行政許可權相對集中改革,有序推行審監分離改革,建立以窗口為主導的運行新機制。

綜合協調組

市政務服務中心、市編辦、各縣區政府、市有關單位

29

窗口辦事“最多跑一次”

2018年12月21日前,分批推出“一次辦結”事項清單,實現窗口辦事“最多跑一次,多次是例外”。

業務梳理組

市政務服務中心、各縣區政府、市有關單位

30

規范鄉鎮為民服務中心建設

2018年12月21日前,整合優化公共服務和行政審批職責,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綜合服務平臺。

綜合協調組

各縣區政府、市政務服務中心、市編辦、市有關單位

31

完善鄉村便民服務體系

2018年12月21日前,村莊建立網上服務站點,推行線上代辦服務,健全自助服務功能。

綜合協調組

各縣區政府、市政務服務中心、市編辦、市有關單位

32

二、加快網上政務服務平臺應用

(一)鞏固提升事項清單標準化建設

編制政務服務事項目錄清單

2018年3月31日前,梳理完成縣、鄉公共服務事項和村級為民服務事項,建立統一的縣、鄉、村公共服務事項目錄清單。

業務梳理組

市編辦、各縣區政府

33

2018年3月31日前,梳理市、縣、鄉其他依申請類權力事項,形成省級以下其他依申請類權力事項目錄清單。

業務梳理組

市編辦、各縣區政府

34

2018年4月25日前,完成省級以下其他依申請類權力事項目錄清單合法性審查。

業務梳理組

市政府辦(法制辦)、市編辦、各縣區政府

35

2018年4月30日前,對外公布施行省級以下其他依申請類權力事項目錄清單和縣、鄉、村公共服務目錄清單。

業務梳理組

市編辦、各縣區政府、市有關單位

36

梳理政務服務事項實施清單

2018年6月20日前,梳理公布市、縣、鄉、村政務服務事項實施清單。

業務梳理組

市政務服務中心、各縣區政府、市有關單位

37

公布政務服務事項辦事指南

2018年6月20日前,與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同步同源發布市、縣、鄉、村政務服務事項辦事指南。

業務梳理組

市政務服務中心、市編辦、市財政局、市政府辦(法制辦)、市發改委(物價局)、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

38

(二)建立清單動態管理機制

動態完善市級“3+2”清單,全市政務服務事項目錄清單、實施清單

2018年8月31日前,按照“誰編制、誰維護”原則建立清單動態管理機制。

業務梳理組

各級政務服務實施機構,編制、法制部門,各級政務服務中心

39

持續動態完善市級政府權責清單、兩個新型服務清單,以及政務服務事項目錄清單、實施清單。

業務梳理組

市政務服務中心、市編辦、市財政局、市政府辦(法制辦)、市發改委(物價局)、市有關單位

40

持續加大對縣(區)、鄉(鎮)指導力度,同步推進市縣鄉清單的動態調整。

業務梳理組

各級編制、法制、物價部門,各級政務服務中心,政務服務實施機構

41

(三)準確公開辦事服務信息

完善細化辦事指南

持續動態完善辦事指南內容,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準確清晰全面的辦事指引。

業務梳理組

各級政務服務實施機構,編制、法制部門,各級政務服務中心

42

(四)不斷拓展網上可辦事項

推進事項網上辦理

2018年12月21日前,各級政務服務事項全部通過平臺統一受理、統一辦理、統一反饋,做到一網通辦、全程留痕。

綜合協調組

市政務服務中心、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

43

持續提升全程網辦率

2018年12月31日前,加快企業生產經營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政務服務事項“應上盡上、全程在線”,推進熱門服務、便民服務匯聚到政務服務網。

綜合協調組

市政務服務中心、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

44

三、簡化優化服務流程

(一)優化網上辦理流程

再造網上辦理流程

重點推動業務量大、群眾辦事頻密、來回跑次數多服務事項的流程再造。

業務梳理組

市政務服務中心、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

45

規范網上辦事材料管理

推進辦事材料目錄化、標準化、電子化、共享化。

業務梳理組

市政務服務中心、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

46

壓縮辦理期限

持續提高辦事效率,讓企業和群眾在最短時間內辦成事、辦好事。

業務梳理組

市政務服務中心、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

47

提供多樣化、創新性便民服務

充分利用企業云平臺、第三方支付平臺、物流公司等,持續提供多樣化、創新性的便民服務。

綜合協調組

市政務服務中心、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

48

(二)深入開展“減證便民”行動

梳理清理各類證明

2018年9月20日前,完成群眾和企業辦事各類證明清理,精簡辦事材料。

市編辦

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

49

(三)提供集成服務

推行基于場景式的辦事專題服務

2018年9月20日前,以群眾辦“一件事”為標準,梳理關聯政務服務業務流程和邏輯,提供集成服務。

業務梳理組

市政務服務中心、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

50

建設網上“中介超市”

2018年9月20日前,建設網上“中介超市”,梳理公布中介服務事項、服務機構、政策法規等,明確進駐規則、服務指南、選取規則及咨詢投訴渠道、方式。

綜合協調組

市編辦、市政務服務中心、市大數據資源局、市有關單位

51

(四)推進聯合辦理和跨地區業務辦理

推進聯合辦理

2018年6月20日前,探索設立實體政務服務大廳和基層服務網點分類綜合窗口,建立聯合辦理機制,構建網上并聯審批系統。

綜合協調組

市政務服務中心、市編辦、市大數據資源局、各縣區政府

52

2018年12月21日前,實行企業設立、投資項目、不動產登記等聯合辦理,實現“綜合受理、統一出件”。

綜合協調組

市政務服務中心、市編辦、市大數據資源局

53

推進跨地區業務辦理

2018年9月20日前,建立跨區域業務辦理機制。

綜合協調組

市政務服務中心、各縣區政府

54

2018年12月21日前,圍繞身份證異地辦理、醫保異地接續等,推動跨地區遠程辦理。

綜合協調組

市政務服務中心、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各縣區政府

55

(五)推行“智慧+”政務服務

提供全程互動式政務服務

2018年6月21日前,借助智能語音技術,提供實時溝通、平等交互、流程可視的全程互動式政務服務。

平臺建設組

市大數據資源局

56

提高實名注冊效率

2018年6月20日前,利用生物特征認證、圖像識別等技術,提高實名認證、網上申報等便捷性。

平臺建設組

市大數據資源局

57

推行“智慧審批”

2018年12月21日前,拓展智慧審批部門和事項的范圍,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開展“秒辦”“秒批”服務。

綜合協調組

市政務服務中心、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

58

四、推進數據共享應用

(一)推進政務信息系統整合

政務信息系統審計

2018年6月20日前,完成對市有關單位的政務信息系統審計。

市審計局

市有關單位

59

清理“僵尸”信息系統

2018年6月20日前,完成“僵尸”信息系統清理工作。

平臺建設組

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市大數據資源局

60

整合分散的、獨立的政務信息系統

2018年6月20日前,各部門分散獨立的政務信息系統整合為一個互聯互通、業務協同、信息共享的“大系統”,接入網上政務服務平臺。

平臺建設組

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市大數據資源局

61

2018年6月20日前,完成全市重點單位政務信息資源數據掛接。

平臺建設組

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市大數據資源局

62

(二)構建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體系

開展政務信息資源調查,編制政務信息資源目錄

2018年4月20日前,完成市級政務信息資源調查。

2018年6月20日前,編制完成市級政務信息資源目錄。

平臺建設組

市大數據資源局

63

2018年8月21日前,匯總形成全市政務信息資源目錄。

平臺建設組

市大數據資源局、市有關單位

64

建立政務信息資源共享長效機制

2018年6月20日前,完善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制度,制定共享管理實施細則。

平臺建設組

市大數據資源局、市有關單位

65

建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

2018年6月20日前,升級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

平臺建設組

市大數據資源局

66

2018年6月20日前,建成市數據交換系統,并與省平臺對接聯通。

平臺建設組

市大數據資源局

67

2018年12月21日前,完成人口、法人、地理空間、電子證照等基礎數據庫建設。

平臺建設組

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國土資源局、市大數據資源局、市有關單位

68

擴大信息共享范圍

2018年12月21日前,推進平臺業務信息共享應用,并逐步擴大信息共享范圍,優化便捷共享查詢方式。

平臺建設組

市大數據資源局

69

(三)加強數據資源開發應用

加強數據資源開發應用

開展政務服務數據融合分析研究、深度挖掘利用,及時了解和預判公眾辦事需求,探索個性化精準推送服務。

平臺建設組

市政務服務中心、市大數據資源局、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

70

五、完善基礎設施和制度體系

(一)完善基礎保障設施

建設政務云平臺

2018年6月20日前,基本建成市級政務云平臺。

平臺建設組

市大數據資源局

71

建設電子政務災備中心

2018年12月21日前,建設市電子政務災備中心,加強數據恢復保護和容災備份服務。

平臺建設組

市大數據資源局

72

升級改造電子政務外網

2018年12月21日前,升級改造市級政務外網城域網、縣級政務外網城域網和市到縣政務外網骨干網。完成縣以下鄉鎮(街道)、村(社區)政務外網接入。

平臺建設組

市大數據資源局、各縣區政府

73

(二)推進配套制度建設

建立項目管理制度

2018年6月20日前,建立政務信息化項目立項、投資、審批、建設、驗收源頭管控制度,避免重復建設。

市政府辦公室(法制辦公室)

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大數據資源局

74

健全法規、規章

貫徹落實《安徽省互聯網政務服務辦法》、《安徽省政務服務網運行管理辦法》。

綜合協調組

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

75

2018年6月20日前,完善電子證照、電子簽章等配套辦法,制訂平臺安全管理制度、應急預案、保密審查制度。

平臺建設組

市大數據資源局、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

76

提升制度化水平

及時總結形成制度性成果。

綜合協調組

市政務服務中心、市編辦、市政府辦(法制辦)、市大數據資源局

77

(三)提高網絡信息安全防護

健全安全保障體系

按照信息安全等級保護三級、國家保密和密碼管理以及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的有關要求,與平臺建設同步建立健全安全保障體系。

平臺建設組

市大數據資源局

78

六、堅持和完善工作體制機制

(一)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領導體制

繼續堅持“一把手”負責制。

市政府辦公室(法制辦公室)

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

79

強化工作機制和運行機制

強化市政府辦公室牽頭抓總、市大數據資源局主管建設、市編辦牽頭事項梳理、市政務服務中心負責運行、市直各單位和各縣區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全過程、高效率、可核實的落實機制。各縣區政府辦公室承擔牽頭抓總責任,完善工作機制和協調機制,各級政務服務管理機構強化政務服務網的推廣應用和運行監管,組織開展電子監察和績效考核。

市政府辦公室(法制辦公室)

市編辦、市政務服務中心、市大數據資源局、各縣區政府

80

加強“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協調調度。

綜合協調組

市政府辦(法制辦)、市編辦、市政務服務中心、市大數據資源局、各縣區政府、市有關單位

81

加強經費保障

加大財政支持,提供經費保障。

綜合協調組

市財政局、各縣區政府

82

(二)加強督查考核

加強督查

列入重點督查事項,組織開展集中督查,加大對薄弱地區、部門工作督促指導力度。

綜合協調組

市政府辦(法制辦)、各縣區政府

83

嚴格考核

完善“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政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加大考核權重。

綜合協調組

市政府辦(法制辦)、各縣區政府

84

強化正向激勵機制和監督問責

推動簡政放權、職能轉變、流程再造和服務創新,推進“群眾辦事不求人”改革。

綜合協調組

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

85

宣傳推廣復制綜合評價高、實際效果好的做法,按照有關規定予以表彰獎勵,對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的依法依規進行問責。

綜合協調組

市政府辦(法制辦)、各縣區政府

86

(三)加強機構隊伍建設

加強隊伍建設

理順各級平臺運行監管職能,強化平臺運行技術支撐保障。

市政府辦公室(法制辦公室)

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

87

加強業務培訓

把“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納入干部教育培訓內容體系,制定并實施培訓計劃。分級組織開展政務服務工作人員業務培訓和研討交流。

綜合協調組

市人社局、市政務服務中心、各縣區政府

88

(四)加強宣傳推廣

建立問題收集和辦理機制

2018年6月20日前,建立企業和群眾咨詢、感知、投訴、評價收集機制,健全統一歸集、分辦交辦、及時改進、評價反饋用戶需求辦理機制。

綜合協調組

市政務服務中心、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

89

加大宣傳推介

開展多樣化宣傳和多元化推介全省“一張網”建設及應用效果,提高社會認知度和參與度。

綜合協調組

市有關單位、各縣區政府


服務熱線

138-6598-3726

產品和特性

價格和優惠

安徽靈狐網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